|
|
一位老专家的核情怀——记原华东地质学院院长李学礼 |
发布人:欧家玉 发布时间:2017-07-28 浏览次数:10 |
编者按:7月12日,《中国核工业报》刊发了离退休工作处张和西的《一位老专家的核情怀:记原华东地质学院院长李学礼》文章,文章再现了我校老专家、原华东地质学院院长李学礼教授的科研之路,展现了其为服务我国核事业,在水文地球化学学科领域艰辛探索搞科研、呕心沥血育人才的情怀。文章被中国核工业集团网站的“风采中核”栏目转载。现将《中国核工业报》刊发的全文摘引如下: 今年4月,东华理工大学传来喜讯,由该校科研团队研发的高钛铀矿石微生物堆浸技术荣获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实现了学校在该奖项领域的新突破。而带领这个团队赢得此项荣誉的,是一位已经退休的70多岁老专家、原华东地质学院院长李学礼教授。 上世纪60年代初,一位英姿勃发的青年从前苏联留学回国,他没有凭其优异的成绩和出众的才华要求留在大城市的国家机关和科研院所工作,而是向分配部门主动要求分配到穷乡僻壤的江西抚州,到国家刚刚兴办不久的我国第一所铀矿地质大学——抚州地质专科学校(先后更名为华东地质学院、东华理工大学)任教,深深地扎根在那片红土地上,艰辛探索搞科研,呕心沥血育人才,一干就是40年。他就是原华东地质学院院长李学礼教授。当年他从核地学科研领域白手起家,直至成为享誉中外的我国著名水文地球化学学科的开拓者和资深专家。 即使是2001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李学礼仍难以割舍与核地学科结下的几十年的感情,他觉得自己的身体还可以,还能为核地学科研领域做一些事,于是选择继续带领科研团队攻克科研难题,为我国的核事业服务。10多年来,他像老树开新花,取得科研硕果累累,令人敬佩不已。
白手起家建实验室 化学浸出是我国长期采用的铀提取方法,这一传统工艺的特点是对矿石的品位要求高,提取率低,酸耗大。为了提高浸出率,国外某些国家采用微生物浸铀矿新技术,但严格对外保密。而我国仅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少数几家科研单位涉足。李学礼盯上了这一领域——选择微生物浸铀作为自己新组建的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即便是对于他这样一位老地质人来说,这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充满挑战。 已是退休人员的李学礼没有任何资源,起步异常艰难,而科研需要靠数据说话,离不开实验室。他迎难而上,一切从零开始。工作缺人手,他或上门邀请,或电话联系,硬是拉起了一支40多人的队伍,组建起微生物浸铀(地浸、堆浸)科研团队。建实验室时,为了不与学校争资源,他选址在学校闲置的校舍;研究没经费,他一趟又一趟地往北京跑,反复向中核集团领导及相关部门汇报自己的微生物浸铀矿研究设想与思路,陈述理由,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凭借他的学术影响和执着的科研精神,科研项目得以立项,获得40万元经费资助。 李学礼视实验室为新“家”,将首批科研资助经费全部投入实验室建设,之后又不断追加,累计投入资金共100多万元。为了使实验室与国际接轨,他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带领科研骨干赴智利特大型铜矿微生物浸矿实验室考察。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建,微生物浸矿设施达到国际标准,-80℃冰箱、分子生物测试仪器等陆续采购到位,一个面积近500平方米的微生物浸矿实验室终于落成。
艰辛探索突破世界性难题 年近古稀的李学礼,由于早年长期野外作业,造成两个半月板完全磨损,行动时需要拄拐杖,还身患严重的糖尿病。采集菌种——菌种培养——室内浸矿实验——现场浸矿实验,是微生物浸矿的基本流程。其间,李学礼克服疾病困扰,坚持对每个环节严格把关。离学校最近的七二一矿也有近100公里之遥,但每一次采集菌种、室外地浸和堆浸实验,他都亲临现场,亲自采集菌种,亲自组织实验;对于菌种培养,他总是全程指导监管;室内浸矿实验,他都亲自组织、观察、收集数据。天道酬勤,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一种被称作“721矿嗜酸性氧化硫铁杆菌”的菌种在经过实验室培养后显示出稳定性和适应性较强的特点。李学礼敏锐地意识到该菌种对于浸矿的意义。2005年,广东省745矿的花岗岩高氟铀矿在相关科研院所进行微生物浸矿研究屡遭失败,李学礼大胆承接了该项目,采用721矿嗜酸性氧化硫铁杆菌浸矿,经过艰苦试验,终于大获成功,铀的浸出率高达历史性的90%以上,并大大缩短了周期,降低了酸耗。 从此,李学礼一发不可收,科研项目专挑硬骨头啃,单项科研经费也从最初的40万元跃升到100万元、400万元、1000万元。2005年,新疆十红滩砂岩铀床地浸在投入大量资金并经多批国内外专家进行研究后,均以失败而告终。中核集团找到李学礼承接了该项目,经过努力,他再次取得成功,为此类型铀矿床资源的开发利用积累了经验,开辟了新路。 钛铀矿常温下难以化学浸出是一项世界性难题,高钛铀矿石在我国硬岩型铀矿山所占比例较高。李学礼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系列室内外生物浸出试验,研发出适合高钛难浸铀矿石的微生物堆浸新工艺,实现高钛铀矿石的高效浸出。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开发出了高钛铀矿石微生物堆浸技术,并于2012年完成了5000吨级矿石生物堆浸浸铀工业化试验。该项新技术为高钛难浸铀矿石的开采提供了根本性的解决途径。
无私奉献收获成功喜悦 截止到目前,李学礼所领导的科研团队已累计为学校争取到科研经费4000多万元,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已转化成生产力在企业运用、推广,获国家专利6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与科技进步奖10余项。 十多年的付出,让李学礼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在当初选择的方向上,他和他的团队不仅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与国外同行也不分伯仲。每当李学礼谈起二次“创业”的收获时,他显得十分满足:“在职时各种行政事务太多,没有时间专心科研。退下来更能一门心思专做科研,取得的成果比在职时更多、更突出,现在实在干不动了,该真正退休了。” 李学礼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老核军工人的核情怀。特别让人欣慰的是,他所培养出的一批中青年科技骨干目前正活跃在铀矿采冶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第一线,同样发扬着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精神,为我国的国防军工与核能开发事业发挥重要作用。(张和西 姜雪根)
|
Copyright © 东华理工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1000994号-1 江西省抚州市学府路56号 邮编:344000 |